一大早搭乘公車南下,十點五十四分到至卡皮歐拉尼Kapiolani公園(老公是卡拉卡瓦國王King Kalākaua),卡皮歐拉尼皇后的雕像上已掛著黃澄色的真花花圈以及朱蕉葉扭結的葉辮,手裡插著如火紅日落的兩支紅薑花,使原先鐵灰色的雕塑增添色彩與活力。放眼望去已有不少人潮或站或坐於草皮上。趕緊找位置坐下,前面的位置保留給貴賓,見不少人在最前排席地而坐,我也加入他們的行列,後來才知我竟坐在市長旁邊!不同於西裝筆挺的官員印象,一身輕裝打扮的市長,致詞完笑著說待會要去衝浪。
沒了月票,當日車票上車時撕乘車時間 |
卡皮歐拉尼皇后 Queen Kapiolani |
今天的重頭戲除了花圈就是花圈,舉凡從花園競賽、花圈現場示範教學、花圈展售,還有花圈皇后、公主們的授職儀式。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半的活動為2011年花圈皇后與公主的授職儀式,時光倒流彷若回到早期皇室出巡。最前頭是吹響法螺的男孩,接著是一位口中唸夏威夷語的年輕女子,再來是花圈公主和唸唸有詞的男子,後有皇室專用與象徵的卡希里開路,被簇擁而入的當然就是花圈皇后。花圈公主和皇后走中都握著一條葉子編的花圈,上台後會面向觀眾,微笑著將那條花圈掛在脖子上並打結,做完這儀式才會至位子就定位。等大家都就定位後,2008和2009的花圈皇后開舞,再來是2010的花圈皇后獨舞,一席紫羅蘭絲綢般的洋裝,將她的好身材表露無遺,僅管上了年紀還是優雅曼妙。獻完舞之後,市長一一頒發「奬品」(朱蕉葉葉編如扇上有花卉的物品)給2011年的花圈皇后與公主們。
主席口若懸河並幽默地介紹每一位花圈公主們與皇后,不是學歷高念公共關係和語言心理學,就是擁有多種族的背景,要不就是有一堆子女、曾孫,但我的目光卻被一位激似連方瑀女士的花圈公主所吸引。「卡美哈美哈皇家勳章」(Royal Order of
Kamehameha)成員獻禮很大的Pū‘olo(夏威夷的傳統禮物,把想要給對方的食物或禮物包在朱蕉葉中)和一盆花,接下來就是不斷由呼拉舞與獻禮儀式交錯進行。繼卡美哈美哈皇家勳章之後,獻禮的是花圈皇后的家族成員,帶頭的女士先是一大串夏威夷語,待花圈皇后以夏威夷語回覆後,成員一一上前去將禮物交給花圈公主或前屆的花圈皇后。
當花圈皇后的孫子由他們的媽媽帶上台時,小女孩嚇哭了,聽到小女孩哭,小男孩看到台下的一群人也跟著哭了,不過想當然爾,台下的人都笑了。從頭到尾最淡定的是坐在舞台最前方的小女孩,置身事外我行我素不禁令我想起小時的自己。她先是在地上找樹枝,拿卡片在地上東刮刮西畫畫,後來索性將她的珠珠拿來,在人家表演呼拉舞時她埋頭苦幹地在串珠珠。小孩子就是天真,他們只照自己的意願走。
壓軸是花圈公主齊跳舞,花圈皇后獨舞。最後是大家的團拍,由專業攝影師先拍,再開放給民眾拍照。等拍照結束後,花圈皇后由市長陪伴,開始參觀花圈競賽的作品,以及展示區的部分。凡走到之處,必引起相機跟隨,這種氛圍和氣勢,真的有如皇室駕到。
花圈日令我深感花圈真是一門學問,而自己對於花圈的認識連邊都摸不著。林投這裡叫「hala」為露兜樹屬植物,公樹與母樹長得很不相像,公樹有長而彎曲的葉,而母樹於中心結果實。夏威夷人用林投葉編織帽子、毯子、屋頂;果實用以當「刷子」、食物以及製作花圈;木頭可製作水管、柱子和葫蘆;公樹的花粉還可用以保存羽毛和花圈[1]。用林投果實做花圈的伯伯說,因口感不佳現在夏威夷已沒人在食用果實,早期有用果實刷牙,如今只在盛大節日裝盤擺飾。而阿美族使用林投的項目雖不及夏威夷多,然他們尚食用林投果與林投心,阿美族常用其葉編織亦以其葉製外出便當「阿里蹦蹦」,於食用方面阿美族完勝。
使用林投葉編織手環、包包、帽子、扇子的阿姨表示,他們都從所謂的「肚臍」,即中心開始編織,因夏威夷人相信一切都從肚臍起始。有人詢問是否可購買,但此為展示區,並不販售。或許是氛圍使然,今天很多人掛著花圈,不論是在帽子上、脖子上還是手上。林投葉攤位旁是一位日本女士製作木頭花圈,再過去是在展示朱蕉葉(ti)做的花圈。教授的阿姨指指旁邊的朱蕉葉花圈表示為去年所做,然而除了水份蒸發顏色變深外,仍很有韌性摸起來像皮革。在做新的朱蕉葉花圈時,需沾水不斷由外向內扭曲,即使要加入新的葉片亦然。感覺很像我們女生在綁髮辮,然而因葉子不如頭髮柔軟,但又不能太大力會折斷,因而力道的拿捏很重要。從一攤走過一攤,像是掉入一個由花朵交織成的花花世界。
各種未曾見過的葉片花朵像是吸取大千世界的色彩傾倒於長桌,日落金橘、奼紫嫣紅、嬌小粉嫩的雛菊,帶點粉嫩透明色調的九重葛,各式蕨類向外伸展,我看得目瞪口呆,看著它們彼此交錯互相突顯。展示老師的手未曾停擺,一手抓著莖一手在調色盤中選擇,來點橘調和粉,來點滿天星作點綴,每一種花適得其所盡情綻放。
夏威夷花圈有六大基本製作方式如下:
方法
|
簡介
|
Haku-辮子
|
以蕨類、朱蕉葉、木瑾(hau)纖維以三縷辮的樣式,將花卉、葉子或果實編成辮子。
|
Hili-辮子或辮狀物
|
編織單一植物。(與上種不同的是haku看來像花束,此種為單一植物,展示製作時使用的為朱蕉葉
|
Humupapa-於背後以縫的方式加強支撐
|
|
Kui-以繩用針串成
|
用針將植物的中心或邊側串成一串。(此為我先前去皇家夏威夷購物中心時學蘭花花圈的方式)
|
Kīpu’u-結
|
植物的莖以結的方式做成鏈,不需要任何繩索或針。
|
Wili-纏繞或扭曲纖維
|
於朱蕉葉、林投葉、乾燥的香蕉纖維,或其它材料的後面放上植物素材,並纏繞或以針繞過植物加強支撐。
|
夏威夷對於物種的稱謂很多皆仍以夏威夷語稱之,我想這對於傳統文化及語言的保存有很大的助益。
花圈競賽得奬作品需排隊等待近半個小時,烈日下找樂子的我目光不自覺的停留在一位男士的背上,猶如被花朵吸引的蝴蝶一般。T恤可以很有文化,如同我前方男士的T恤即是洋徑濱英文的最佳範例!英文的「The」,為洋涇濱語的「Da」,所以下圖有一堆Da放在句子後頭。台灣最熟悉的例子是原住民使用的文法與漢人使用的中文相反,所以常聽到的流行用語像是「你都不懂我的明白」,或是「好久沒敬我了你」等等。夏威夷很多食物用語融入原本食物的母國發音,待我來看看有哪些食物在夏威夷被通緝:午餐肉飯糰Musubi(spam da man)、叉燒包Manapua(Myron)為夏威夷語mea ‘ono pua‘a的縮寫(意為「美味的豬肉食品」)、泡菜Kim Chee(How Hot)、荖荖Lau lau(Bruddah)、春捲Lumpia(Lippy Da)、豆子湯Bean Soup(Benny Da)、炸餃子Crispy Gau Gee(Chou Now Da)、壽司Cone&Maki(Da Sushi Bros. )、生魚塊poke(Bruddah)、醬油雞Shoyu Chicken(Sista)、炸豬排Da Tonkatsu(Terrance)、通心粉沙拉Mac Salad(Marshall Da)。還有警告喔:這些食物可能會使你嘴破!享受食用時的極度喜悅之情。後面小星號(*)標註-住在夏威夷的你很幸運內。
我喜歡看人家T恤上的字樣,對我來說潮不潮不是重點,而是字的涵義。雖然我有台灣朋友說圖案比較重要,字沒認真看在寫什麼;然而對我來說,T恤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如果上面又有字,那就是宣示你個人特質的方式。比如說台灣常見的T恤有用搞笑圖案呈現反政府的心態,或是KUSO卡通人物,或是所謂的誇張字T。我在夏威夷看到的是,有人穿「禪」字在身上,有人穿美國印第安首領「瘋馬」(Crazy Horse),或是「族群尊傲」(Ethnic Pride)。也看過有西方人穿著「沒有比可口可樂更棒的東西」的T恤(可口可樂公司應該給他宣傳費),還有一位先生穿著英文字的「兔年」,以及中文「兔」字在上頭(對我來說這種T恤只有一年效期,下一次要再等12年)。不過呢,個人最愛的還是那款把夏威夷全部食物擬人化的可愛版T恤,男人穿也一樣很吸睛。這件T恤勾得我心癢癢,也想買一件來穿(OS:其實是想別人把我吃了)。看到這件T恤令我的內心泛起淺淺的微笑,如果要用一個圖案或一個文字代表我,我希望是什麼字樣?「怪胎」(笑)?
看著眼前被通緝的食物在烈日下移動令我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穿著食物T恤的先生如同一個巨大的移動食物看板,看得我的肚子忍不住哀嚎了一下。競賽的展區以創作者年齡、花園的種類與用途、主題(如以林投葉為主,和非傳統的花圈)與顏色區分(紅色、白色、黃及棕色、藍及紫色)。最小的創作者為五歲以下,這些小小孩即便有幫手但從小訓練配色與美感。我印象較深刻的反而是植物的使用,像是有人使用薑殼,有人用朱蕉先折成玫瑰花再以其做為一般花插入;有人用來自蘇利蘭的櫻桃、有人用金葉樹屬的橄欖樹[3](satin leaf)將其製成咖啡色小粽子般的三角形狀、有人只使用美國朱槿(turk’s cap)或天堂鳥一紅一綠的搭配格外顯目。雖然很多都很美,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使用特別植物作為材料,以及簡單但對比強烈的花圈。裡頭的工作人員一個區塊一位約莫十位,然而也依其重要性有所區別。比如非傳統和小朋友區的一人就顧較多花圈,獲市長奬的一條花圈一人照顧。因太陽很大,有些不耐曬的花已悄悄變色,工作人員需不時噴水。
販售區的花圈更是令人眼花撩亂,材質到顏色五花八門,數量上非真花花圈多於真花圈。非真花的花圈材質從緞帶、羽毛、塑膠片、乾燥花草、貝殼到夏威夷果,尤以緞帶數量最多。一旁印有夏威夷花卉的布燈也不讓花圈專美於前,藍天綠葉粉嫩花朵如同真花似地隨風輕盪。穿越垂落花圈的七彩世界,經過閃著光的貝殼海龜,我似遨遊在一個建構出的美麗世界,虛幻不實但又光彩奪目。如同被蹦蹦跳跳拿著懷錶說話的兔子吸引的愛麗絲,我一步步走向遠方奏著音樂的小攤位,稱之為「祖父母之屋」(Tutu Hale)。
「祖父母之屋」教小朋友玩夏威夷傳統遊戲、跳呼拉舞、做草編魚,不禁令我想起威邁谷的德瑞琳阿姨。卡威卡,一位住在北海岸的夏威夷原住民默默地在「祖父母之屋」旁認真地以砂紙磨著竹子鼻笛。「嗨,你好!」以一聲招呼開始,我們在彼此的生命之中留下了一個點。卡威卡此名來自卡威卡國王(King Kawika),夏威夷傳統名字不是來自皇室就是來自自然界,同於夏威夷咖啡豆科納(Kona)名字的卡威卡女兒,此時正在「祖父母之屋」協助教小朋友跳呼拉舞及玩遊戲,一旁放置的卡美哈美哈學校書包透露出對傳統文化的選擇。
早期夏威夷原住民認為口很髒,因此認為唯有鼻子吐出的氣是純淨的,也是靈魂進出身體之處。卡威卡紮著灰白馬尾鬍渣率性地恣意生長,太陽眼鏡隨性的掛在頭上,大片的龜背竹屬(monstera)植物葉片搭著粉色小花開在身上。壯碩的他有著三角幾合圖騰刺青,接連排序從手延伸到腳,如箭頭鋸齒形武器如鯊魚牙;然而刺青並不會令人感到畏懼,因他的眼神專注且柔和。卡威卡指了指「祖父母之屋」說正在教別人玩遊戲的阿姨較厲害會吹曲子,他不好意思地說他做鼻笛的時間約有十年,他本身並不是音樂家只會吹些音符,早期鼻笛只有男人可吹,用以對心儀的女孩子表示心意,如今並無限制。
當我表示我來自台灣時,只見卡威卡眼神閃過一絲光芒,語帶興奮地說台灣有人很會吹鼻笛,叫我至youtube看!台灣原住民,包括阿美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和平埔族等都曾有使用鼻笛,然而惟有排灣族是直吹式雙管鼻笛。排灣族的雙管鼻笛,一管沒有音孔,另個管只有三至四孔,無音孔的管可吹單低音[4]。早期排灣族的鼻笛也是僅有貴族和勇士可吹不傳女,但面臨到傳統式微後繼無人,少妮瑤•久分勒分(Sauniyaw Tjuveljevelj)打破傳統挑戰禁忌,努力向耆老學習並推廣雙管鼻笛。
卡威卡從籃裡拿出一根約莫一個巴掌粗的竹筒,以口吹發出低沈的嗚~聲,他表示此種竹筒為當初夏威夷人見到大溪地人時所使用。卡威卡說製作鼻笛要從中間開始,一定要在中間挖洞,不可以挖上面或下面,因如果挖上面則音會皆同。如果已有砍好的竹筒,他只需要二十分鐘即可製作完畢,就算要小修也僅需二、三分鐘。拿了根鼻笛試試,單邊出氣已不容易,難想像雙管鼻笛的難度。一位來自美國的阿姨興致高昂的說她鄰居常在吹奏鼻笛,於是將唯一一支有原住民圖騰的買走。由於我後知後覺,只能購買素鼻笛五美金,打算帶它回台灣陪我。
買了馬克特製(Mark’s Specialties)的烤牛排及蝦便當,九美金。此間人氣之高,每次經過都有人排隊,連警察也受不了誘惑,還看到電視台拍攝。打開保麗龍餐盒,與媞菈先前在希爾斯百貨吃的很像,有生菜沙拉、牛排、奶油磨菇蝦和飯。坐在草皮上吹著微風邊吃邊與周遭的人一同聽著音樂,實為一大享受。離開時有個男人吹著法螺向大家喊著「花圈日快樂!」我走向維基基海邊,有一道從陸地延伸出去的石造路,可更近距離地觀看衝浪者。一旁有年輕男女在堤防上跳水,陽光依舊強烈,而男女老幼大家都帶著微笑,似在享受太陽即將下山前的溫暖。
著名的維基基(Waikiki)意思為「噴湧之泉」(spouting water),因多條溪流匯集至這巨大的沼澤地。維基基從皇室時期就是很著名的衝浪景點,衝浪曾被稱之為「國王的運動」(the sports of kings),很多首領於此設立總部,如今衝浪是夏威夷的全民運動。然而西元1900年時夏威夷的衝浪活動幾乎消失殆盡,部分原因乃傳教士反對,認為這會使人們遠離敬神與相關的宗教義務。立於維基基海邊的雕像為夏威夷原住民杜克•卡哈那莫庫(Duke Kahanamoku),奧運比賽中游泳項目的常勝軍。他將衝浪介紹給澳洲人並於加州展示驚人技術,因而復興夏威夷衝浪活動。望向在浪花裡載浮載沈的衝浪者,一名黑髮至腰的男子有著如北美原住民的臉部輪廓,長得像電影「暮光之城」中的狼人。他騎上浪頭後被衝到岸邊,於是他爬上岸走到石板路的盡頭,對著我們說「注意相機」,轉身縱身一躍再度投入大海的懷抱激起碩大的浪花。
抵家後屋外雷電交加,想到早期的民間傳說總是說雷公會劈浪費食物的人,而閃電是遭雷公誤打死的孝女,為了讓雷公看清而用鏡子照亮大地。我喜歡民間傳說,給予大自然更為人性化的想像空間。
今晚伴著雷電入睡,好一個花圈日,好一個五月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