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多的是人力,然而如今亦漸漸被大陸取代,如同飄揚在空中的多色紗麗。此回去印度有幸參觀一些他們的傳統技藝,如泰姬瑪哈陵的寶石鑲嵌技術、織品染色蓋印技術,以及石雕技術。
泰姬瑪哈陵的悲戚感人愛情故事眾所皆知,乃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姬蔓.芭奴在第十四次分娩時,因感染產褥熱,死於軍營。臨終前向皇上提出四個遺願,其一就是為她建造一座美麗陵墓。早在蒙兀兒時期阿格拉的大理石雕刻即已聞名全印度,如今更是世界知名。這種大理石雕刻與寶石鑲嵌世代相傳,不傳外人,所以外行人真的只能看熱鬧。這些大理石雕刻品精緻獨特,如星星與花窗般地縷空,以及各種天然寶石拚花於光線下閃耀的色彩,都彷如泰姬瑪哈陵的極致縮小版。
泰姬瑪哈陵上的寶石鑲嵌 |
愈大的大理石作品愈動人,介紹的人給我們看天然原石與切割的工具與技術。像是被綁住的箭來回地磨擦著原石,畫好的花紋隨即等待變身。維基百科指出泰姬瑪哈陵的寶石來自世界各地,由超過一千頭大象運送這些建材,如來自西藏的綠松石、來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來自中國的玉和水晶、來自印度旁遮普邦的碧玉、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的藍寶石、來自泰國的紅寶石和來自阿拉伯瑪瑙,共二十八種寶石和半寶石。整座泰姬瑪哈陵融合中亞、波斯和印度的本土風格,耗費二十二年的時間與三千兩百萬盧比興建完成。而大理石採用印度西北方在Makrana的大理石,並召集周邊如捷普(Jaipur)的工匠。集結各地精華的寶石在泰姬瑪哈陵上呈現,見證動人的愛情與那永恆的藝術。
很欽佩印度的繁麗精工,不論是紗麗上的金絲銀線刺繡,或是金飾那令人眼花撩亂的細膩工法,或是如眼前大理石上栩栩如生的花卉,都讓我想到古代皇帝還存在的朝代,總覺得故宮中的雕飾比現代看到的更有味道也更加令人瞠目結舌。
我總是在想,如果在地傳統技師都給他們一個環境,會不會更容易成為知名的藝術大師?時尚界總是十年為一循環,但也不時借用不同國家的文化。如印度新德里的設計師Manish Arora以華麗之姿向眾人宣告印度的色彩美學與帶有些誇張的姿態,我猛一看還以為是義大利設計師的作品。時尚,是一種風格,更是種態度!期待看到更多異國元素在布上遊走,在造型上翻滾(遠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