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學者離開了那頂帳篷,他/她永遠知道自己不是其中一員,但又不可避免的影響了當地和自身。人類學和宗教的衝突有多大?我現在就面臨到這個問題。人類學...確保所有傳統的宗教儀式和生活方式能被保留?而宗教真的是毀了傳統文化的殺手嗎?
宗教和歷史及所有與人相關的文化,包括神話傳說,都是由人所主導,差別只在於說故事的人是誰。瑪寇妮太太的先生於教會中位居高層,今日與他聊起宗教與文化存留的問題,他說:「很多夏威夷原住民的歌都在唱要回到過去,但他們卻要自來水、要藥品,想要他們的小孩活更久,想要更好的生活。」另外他說之前和一位印第安部落的酋長共事,對方表示他不想要在身上刺任何圖騰,他的族人很生氣地表示他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圖騰,但那位酋長說圖騰並不代表什麼,靈魂比較重要。「東加的人最不接受改變,像不同島國的人來到夏威夷,都會想說這裡是夏威夷,所以多少要有些改變,但絕不是東加人;可能是與他們的國王有關,因為國王一旦下令人民就要照做,不管相信與否就是要做」,我看了一下瑪寇妮太太,因她就是東加人。
為傳教之便,宗教到不同國家都會融入一地風土民情使之在地化,不少傳教士也成為只有口傳的當地文化、語言的記錄者。然而中國與摩門教的關係以一種微妙的關係存在,中國和BYU有實習合作的關係,中國學生受政府資助至BYU學習企業管理等相關理論與實務,之後摩門教也得以進入中國。但是中國對於摩門教有個規定,就是他們不可以傳教,但是如果有人進教堂表示對教義感興趣,他們可以分享。瑪寇妮太太表示她之前去中國,外國人和中國人需分開不得進同一教堂,「很可惜沒有辦法和當地居民在一起」。這也讓我瞭解中國對於宗教的限制,另神職人員也在中國不少地方進行專業技藝傳播,像瑪寇妮太太的先生說他有朋友在中國教導農業技術,中國方面希冀他永久留下。雙方都各自有不同的目的,如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模糊的空間總是留有最多的遐想與臆測,最後留下的總是各自解讀。
關於偶像崇拜,我想到之前信天主教的大學同學說孔子也是偶像崇拜,我今天也順便問了這個問題。瑪寇妮太太的先生說在之前的集會中,有講到許多人受到上帝的啟發,像是孔子、佛教和世界許多宗教,因之中有許多共同的基本教義。摩門教的教堂沒有任何雕像,因他們認為如果有雕像的話,你只是崇拜那個意象而不是精神。偶像崇拜對他來說指的是為一些神祉進行毀容(紋面、刺青)或是食人之類,如果是人類學者會講說是文化,然而在這他們認為文化有分好壞。文化有好壞之分…也是我們的標準,像是對美的標準不同。如今夏威夷的刺青業表示刺青法(state tattoo laws)已有近三十年未更新,立法者、州健康的負責人以及刺青藝術家聯合表示在刺青、身體穿洞及最新趨勢-身體現代化上需要改變。不同的感染,愛滋、肝炎等不利的結果可能發生在不適宜的預防措施和過程中,夏威夷的刺青業表示法律應具更現代化的考量以便增加安全性[1]。
關於同性戀,瑪寇妮太太的先生說在美國有做過實驗訓練同性戀,最後有90%的都不再是同性戀,只有10%的回到原本的生活圈。他表示:「所謂基因說並不正確,如果是就不會有90%的人不再是同性戀。雖然聖經中說同性戀是一個罪,但耶穌基督並沒有要人們去討厭他們,而是要去愛他們。往往討厭同性戀的反而是同性戀圈子中的人,因為他們做不到就開始憎恨。」瑪寇妮太太的先生有個姪子在青少年時期是同性戀,原因只是想和別人不一樣,覺得很有趣。至於他,依他個人意見絕不贊成同性戀去教小朋友,因資料統計說同性戀的老師最後會吸募小朋友成為同性戀。家庭是摩門教最主要的核心,如果男人是丈夫和父親,而女人是老婆和母親,他們就活得像耶穌基督,也離他更近。然而瑪寇妮太太的先生表示其實很多教會也都支持同性戀不能結婚,但是可以在一起,現在全世界只有非洲、中南美洲和日本等還堅持傳統定義的婚姻關係。
媞菈說她有個親戚,家庭那邊的男生幾乎都是同性戀,而她那個親戚很討厭同性戀。後來那位親戚的獨生子,最後成為同性戀…對我來說,每個人對同一件事都可以有不同感受與價值觀,畢竟每個人所受的教育與生長環境大不相同;然每個人的喜好與所在乎的事都有優劣順序,我以人身而為人的人權與自由為首,認為人可以自由去愛自由去選擇。同性戀對我來說他們愛的是一個非關性別的人與靈魂,他們選擇的是內心的直覺感受非關主流社會所訂定。電影《為巴比的祈禱》(Prayers for bobby),巴比的自殺帶給其母親深刻的感受與轉變,我們愛的他/她不也是因為那是他/她嗎?或許,非關性別才能看到人與事的本質,也才能有更大的空間去包容與面對彼此的不同與差異,看到更多彼此共同擁有的特質。
這世上沒有標準答案,我想,我們在這世上能做的事不是賦予每件事答案,而是愈發努力的去瞭解,去試著理解,如同我因喜愛人類的多樣性而喜愛人類學,但也因接觸愈多愈發現人類的共同點與因人性造成的歷史循環。不一樣卻又如此相像,一樣卻又如此迥異。曾有位專科的老師如是說:「不要害怕混沌,因在混沌之中才有更多的可能性。」瑪寇妮太太的先生說教會的力量很大,具有迅速組織的能力,希特勒就是向他們學習社區自己照料小孩的模式,但後來以自己的方式集中管教小孩,並希望他們長大後都成為希特勒。
因身處摩門教之地看了不少宗教影片,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66年的《夏威夷》「Hawaii」。以詹姆斯•米奇納(James A. Michener)的小說為根基,描述1820年傳教士在夏威夷所經歷的轉變;影片於兩地拍攝包括麻薩諸塞州和歐胡島。在當時,傳教士必須娶妻並帶他們的妻子一同進行傳教,因教會的人不願讓單身的傳教士被一群裸體的女人所圍繞。牧師黑爾一心想去夏威夷宣傳偉大的宗教思想,於是與潔露莎在短短的相處之後決定結婚。牧師黑爾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神學院,起初他自以為是、自我中心、不願付出真心與愛,在瞭解一件事的起因前即排斥一切與他信仰不符的文化;包括禁夏威夷傳統的近親結婚(為使皇室的優良血統永存),禁神話傳說(據說夏威夷的神祉是好的,因夏威夷的祖先來自大溪地,當初他們離開大溪地時只將好的神靈帶到夏威夷,惡靈留在大溪地),以及禁夏威夷女士的穿著等等。於此同時,他帶來西方的價值觀,穿衣蔽體、貞操、一神論等,也包括影響茂宜島的瑪拉瑪皇后(Queen Malama)修改法令,使有心的白人水手無法恣意地欺負當地女孩。不過一旦不如牧師黑爾的意,他就會詛咒對方下地獄,或是生畸形兒、族群滅絕等報應。所以當最後因外來者將病毒帶至夏威夷幾乎造成滅族時,牧師黑爾認為都是他的錯。
相較於牧師黑爾,他老婆尊重當地文化,相信愛情,默默地在旁支持與引導牧師黑爾用心看待身邊的人事物。最後她的死亡帶給牧師黑爾真正的改變,他開始相信風的力量,對於當地人民有了感情。所以當教會在夏威夷買土地時,他很不敢置信要從這些貧困的居民手中侵占他們生活的領地。教會人員表示努力這麼久,教他們識字、改善生活,這也是應得的。結局牧師黑爾送走他的三個小孩自己選擇留下,即使教堂已不屬於他仍要守在這片土地上;同時牧師黑爾從當地人手中救來的一名小孩(因臉上有胎記,原住民視為不祥欲殺),長大後決定要跟在他身邊當他的助手。
在牧師黑爾摧毀原住民的堤基及神祉時,我大叫,我之後要去這裡-普歐馬胡卡神殿(Pu'u O Mahuka Heiau)!普歐馬胡卡神殿亦被稱為「遺落之丘」,是歐胡島目前最大的神殿,有五英畝大,並包含三個相連的圍場。這裡具有強大力量,是古代首領妻子產子的地方,也是活人獻祭處[2]。影片中有相當多早期的畫面,貴族的服裝都很講究,夏威夷女性也都真的上空,房子的建造等都有考究。同時,在這之中除了男女主角因當地環境而轉變,尚包括當地原住民受到的正或負面的效應。人與人的接觸從來就不是單向,而影片亦花很多功夫著墨夏威夷原住民與西方宗教價值觀的衝突。其中令我欣賞的一點是,影片並不會直接點出是非對錯;像是近親通婚的部分,劇中角色對彼此的愛情之深厚令人鼻酸。相較於其他宗教宣傳片,此片透過黑爾夫妻,看到夏威夷原住民的興盛與衰亡;另點出西方宗教的盲點,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毀滅性。《夏威夷》「Hawaii」這部影片令我想起另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教會》「The Mission」,講敘瓜拉尼(Guarani)原住民和耶穌會神父在貪腐政治、權力鬥爭和人類慾望中,如何成為葡西兩國《馬德里條約》的犧牲品。
今天天氣陰,海水也成了陰暗的灰藍色。但我不會忘記海水只是反映天空的顏色,如同我們的瞳孔映照他人的臉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